首页 > 新闻动态
徽班简介
徽班概论
徽班与京剧的关系
徽班与中国戏曲
徽剧,曾雄踞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,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 起过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。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古老剧种。她 不仅孕育产生了京剧,而且,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 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,其影响儿乎遍及全国。 安徽省徽剧团始建于1956年,是当时国内唯一集研究、 教 学、演出为-体的专业艺术团体。 1956年和1961年,曾分别 赴北京、上海、等地汇报与公演,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、刘 少奇、周恩来、邓小平、陈毅、贺龙、李先念、罗瑞卿等多次 观看演出并接见演员,同时也受到了梅兰芳、马连良、张君秋、 周信芳、俞振飞、盖叫天、欧阳子倩、李洪春、候喜瑞、李玉 茹、等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极高评价和精心指导。各大报刊纷纷 载文盛赞徽剧获得新生并大放异彩。 1990年,在纪念会班进京二百年周年演出盛会中,徽剧又 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、整齐的演员阵容,优美的声腔音乐,高 超的表演技艺再次轰动京华。江泽民、李鹏、朱镕基、李岚清、 万里、乔石、宋平、孙启孟、廖汉生、宋任穷、洪学智、赵朴 初以及吴邦国、吴官正、贾庆林、李长春、吴仪等党和国家领 导人都先后观看了徽剧演出。 多年来,徽剧先后荣获了中宣部第六届“五个一”工程奖、 第八届文华奖.新剧目奖、97中国曹禺戏剧剧目奖. (优秀 奖)、98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●剧本奖(提名奖)、中国戏曲 “梅花奖”、“文华表演”奖、中国首届戏曲“红梅奖”、上海 “白玉兰”主角奖、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“优秀剧目”奖、“优 秀表演”奖等国家级奖项. 2006年5月20日,经国务院批准徽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并先后赴香港、澳门、台湾、日本、西班 牙、法国、英国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地演出,受到各界人士的 赞誉及好评。
“徽班”,是以明、清时期徽商蓄养的“家班”而冠名。 徽班”,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。它包含戏曲剧种、演艺 班社和微文化传承多种涵义。 自明代万历年间形成“徽池雅调”之后,以“徽班”为代 表的安徽戏曲勃然兴起,蜚声大江南北,曾经竖起面旗帜。 其四百年的风雨艺程,孕育出微班独特的艺术风范,折射出 徽班千古风流。 二百年前“徽班进京”,曾使国人为之心旌摇曳,开创了 盛世百年”,独领梨园风骚一-代之风。其中“三庆”,“四 喜”,“和春”,“春台”四大微班,在京都戏曲舞台上各展 技艺,各擅胜场,曾浓墨重彩奇迹般创造了明、清戏曲艺术 的高峰。 110% “徽班”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,百有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 的重要地位。不仅中国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,都曾仰承其雨 露茁壮成长,而且微班从“昆、弋”交融到“徽、汉”合流, 在演化与嬗变过程中,孕育诞生了后来被喻为国粹的京剧艺 术。 “徽班”作为徽文化的积淀和传承,联系着徽州的历史;彰 显着徽州悠久的文化;反映着徽州地域的民俗、民情;寄托 着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。“徽班”之于徽州, 是品牌,是名片,是形象;徽州之于“徽班”,是土壤,是 故乡,是家园。 数百年来,“徽班”犹如枝香火不灭的“高台红烛”,生 生不息,光照千秋!
徽班与京剧的传承关系,史称“徽京嬗变”。其重要因素是:“皮 黄合流”与“徽汉合流"。因为“皮黄”是京剧声腔的“母体”,而徽班、 汉剧又是”皮黄“声腔较早合奏的剧种。这两个“合流”的成功,就 为“京剧”的诞生培养了胚胎。“皮黄合流”,早在“微班进京”之 前就在扬州开始。如当时“春台班”演出剧目中就有很多“皮黄”合 奏的戏了。“皮黄合流”对后来京剧“皮黄腔”的建立和京剧的形成 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。 “徽、汉”之间的密切“合流”,则是在“徽班进京”之后的道光 初年。当时汉戏米喜子、余三胜,谭鑫培等- -批优秀艺术人才随“汉 调北上”,汉戏演员进京后,即融入微班,同台献艺、同戏同演。因此, 徽班与汉戏在北京舞台上出现了,“徽汉合流”的新局面。“徽汉合流 对京剧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方面,一是;在“徽班”旗帜统一 下,不同戏曲艺术人才的相互融合;不同声腔的兼容并蓄,逐渐从混 合到化合,从交流到交融,从而使“皮黄腔”发展成为一种“举国齐 唱和”的“京二黄”。如:当年北大、清华等学子们都以“- -笔好字, 两口二黄”为时尚。二是:“徽汉合流”极大丰富了演出剧目和表演 艺术的发展。如:“三庆班”编演的36本“三国戏”,不仅奠定了京 剧剧目的基石,同时也促进了京剧表演体系更趋完备与成熟。三是: 造就了一批艺术人才,如号称“老生前三杰”的程长庚,余三胜,张 二奎;“老生后三杰”的谭鑫培,孙菊仙,汪桂芬。他们既是徽班中 的梁柱,又是京剧形成期和成熟期的代表人物。在“徽京嬗变”进程 中,作出了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。直至1876年2月7 上海《申报》上出现了“京剧重老生“的评论,由此,“京剧”之名 横空出世,徽班之名从此淡出。
徽班与中国戏曲剧种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吸取、变异融会 的千丝万缕的关系,而且徽班及其皮黄声腔更是广结艺缘, 儿遍天下。因此,至今徽班与中国苏、浙、闽、广、云、贵、 川、赖、湘、鄂、秦、豫、鲁等十多个省的50多个剧种都有 着密切的关系;如安徽徽戏(含江苏的高淳,扬州里下河徽 班和浙江金华与杭嘉湖的微班)、潜山弹腔。浙江的绍兴、温州、 台州、诸暨乱弹,和调班。江西的宜黄戏、东河戏、宁河戏、 瑞河戏、袁河戏、吉安戏、九江乱弹、饶河班、广信班(后 与饶河班合为赣剧)。福建的闽西汉剧、梅林戏、北路戏、小 腔戏、右词南剑戏。广东的粤剧、潮剧、琼剧、广东汉剧、西 秦戏、排楼戏。广西的桂剧、邕剧、丝弦戏。台湾的台湾乱弹。 湖南的湘剧、祁剧、衡阳湘剧、常德汉剧、巴陵戏(岳州班)、 辰河戏、湖南荆河戏。湖北的汉剧山二黄、南戏、堂戏、湖 北荆河戏。四川的川剧胡琴腔。云南的滇剧。贵州的本地梆子 (本地戏)。山西的上党皮黄。陕西的汉调二黄。山东的东路梆 子(章丘梆子)枣梆、莱芜梆子、柳子戏。这还是就徽戏、徽 班的主要声腔[皮黄]而言,若把它的[青阳腔]等声腔的流 播及至对后来兴起的地方戏剧种(如“黄梅戏”)的影响,则 更为广泛。 当然,这种种艺缘,自有亲疏、深浅、大小之别,更有历 史、社会、艺术之因。
电话:0551-62630072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环城南路46号
皖ICP备 11017075号 Copyright 2001-2017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: 安徽省徽京剧院 技术支持朝华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