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人“刘铭传”来了,沪上知音排队看他

昨晚,中国大戏院再次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。

安徽演艺集团推介剧目徽剧《刘铭传》亮相第二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,再现这位近代爱国将领建立“足与台湾不朽矣”的历史功业。



刘铭传,安徽合肥人,清末淮军重要将领,“洋务派”代表人物,台湾省首任巡抚,被誉为“台湾近代化之父”。

1997年,原版徽剧《刘铭传》首演,先后获得中宣部第六届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中国曹禺戏剧奖·剧目优秀奖、原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殊荣。


时隔20多年修改复排《刘铭传》,安徽演艺集团副总经理陈飚直言,

希望通过这个出身安徽的人物,体现安徽人民的担当,也向更多人传播关于安徽的故事,传播刘铭传为台湾为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。


在保留原版中徽剧高亢激昂的特色、挖掘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,

如今的《刘铭传》创新运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池州傩戏、青阳腔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唱腔,结合光电声响等现代技术,为古老徽剧注入了全新活力。

“过去徽剧以男性角色为主,这次则增加了不少女性角色,让这部剧刚柔相济。”陈飚补充道。


当演出进行到《尾声》一章,“刘铭传”问大海什么时候月圆国也圆时,炽热的爱国情怀感染了每一位观众。

“能打动观众的戏,一定要融入时代内涵。

”陈飚透露,加上很多荡气回肠的唱词,不仅能激发起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决心,也让观众更了解徽剧。


剧场里经久不息的叫好声,触动了台上“刘铭传”的扮演者、安徽省徽京剧院一级演员汪育殊。

徽剧《刘铭传》当年首度创作时,刚满20岁的汪育殊还在主攻文武小生行当,并在戏里饰演刘铭传的儿子刘云带。

“我对这部戏特别有感情,所以这次复排我还担当复排导演,在整理唱腔、剧情的调整方面做了很多工作,也是把我的经验和理解传递给年轻人。”


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,汪育殊在上海有着一群忠实的戏迷。

就在演出前举办的徽剧《刘铭传》艺术家见面会上,许多戏迷冒着酷暑赶来。

“每一次我来上海演出,都能感受到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喜爱。

而且上海的戏迷不是来看热闹的,他们更像是戏曲的评论者,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如数家珍。

”汪育殊说,观众对于戏曲的热情,才是他们坚守传统文化艺术的动力。


除了观众的支持,安徽演艺集团此次的上海之行还有许多收获。

陈飚说:“我们希望用剧目互换的形式,让安徽的观众能够欣赏到海派文化。

长三角本就是一家,有了长三角城市戏剧节这一平台,形成区域间演出产业的良性互动,推动长三角演艺一体化发展。”



记者/刘艺

编辑/陈露露

图片/中国大戏院



文章来源:上海黄浦官方微信